“文如其人”对作文教学的启示
发布时间:2015-8-11 12:12:30 浏览次数:280

“文如其人”对作文教学的启示

 

江西教育学院中文系  马豫星

 

 

内容提要:

    文章全面细致考察了“文如其人”类型,启示作文教学须重视作文过程,重视作文的全面性与针对性,重视作文的整体评阅 ,重视运用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同一思想内容

关键词:

文如其人 作文教学 启示

 

 

一、全面细致理解“文如其人”

(一)观点评述

如何认识“人”“文”关系,或者说如何认识“文”“人”关系呢?

1人与文一

人与文一,说明人与文相关程度极高,结合状态异常显著,人就是文,文就是人。但文不可能完全等同于人的整体,毕竟,为人与为文分属两个不同领域,分别有自身活动的规律与规范。虽然“人格是写作的核心与基础”,但为文是一个信息输出过程,从意识到文字,或多或少总会有些信息损耗,这是信息传播学的公理;所谓“盖非知之难,能之难也”。虽然可以知人论世,追寻文中人的原意,但阅读是个视界融合的过程,“诗无达诂”,文本原意顶多只是一个时期内显出“客观”共识罢了。

2人与文分

人与文分,说明人与文已无相关,已无结合的状态。但是,文不可能离人而去;文究底是人生命活动的产物,不可能不打烙上人的痕迹,无非只是烙打的方式不同而已。即使出现“违心而作”,也说明作者人格上的某些特点;为什么有些人就宁折不弯呢?

3.文如其人

从用字来说,“如”,是“似”,是“像”,是相隔与接近程度的描述。AB,描述了A独立于B,又关联着B,但最终AB各自存在两个不同的区域。既显示不可等同,不是“……与……一”的状态,又暗示不可挖掘鸿沟,造成“……与……分”的楚河汉界。

文,作为人生命活动的万千样式之一,是人生命整体的一个侧面,自然能够“如其人”了,——这是毋庸置疑的。需要讨论的问题是,“如”的高低程度,“如”的显隐状态。

(二)文如其人的类型

1.与已成定稿的文相比,成文过程更“如其人”

比如,胆汁质、多血质、粘液质和忧郁质,在写的过程中就会呈现各自的特点:或快而躁急,或稳而沉缓,或凝而迟滞,或抑而回复;或喜好之情流露笔端,或面庞持重难窥内心。一旦文章写好,就不易直观动态地了解作者的性情。所以,有人主张文如其人是出现在创作过程中,而非静止态的文本。

2.实用文和文艺作品,都能“如其人”,但相关人格层面的力度不同

这里,我借用弗洛伊德的本我、自我和超我的人格划分来论述。

实用文,更侧重于关注现实社会生活,是社会工作与交往的语言方式,比如,请示报告等等行政公文,请柬贺信等等日常礼仪文书。写实用文,人格结构中的自我部分居于主导,依据现实性原则,讲究理性;因为自我才是追求理性、直接与外界接触的部分。

文艺作品更与本我相关联,非理性成份重,讲究情绪情感体验,倚重形象思维。进入写的状态后能忘记时间的流逝,能脱离现实道德的约束,有浓郁的写之快乐。

当然,更因为有了超我的监控调节,才促使实用文与文艺作品呈现出波诡云谲的局面,。或遵从道德律令与工作规章,文本明显地“去个性化”,几乎抹去了个性特征,像拟写会议通知。或响应美的召唤,跳出尘俗生活的卑微琐屑阴暗,文本充满着美的语言形式与美的艺术形象,因而才有了聆听着落花声音的美妙散文。

3.与一篇文章相比,一人的全部作品更能“如其人”

人,复杂得很,拥有个体的心灵生活与群体的现实社会生活,一生经历不同的事情,处于不同的境遇,所以此一时彼一时地显现出不同“面貌”。单独一篇文章,可能因为某个原因,作者隐藏了本真的自己,从而使得读者不容易快捷地“以文观人”。而观看作者的整个作品集,综观作者的历史,作品集内的万千姿态,就是作者人生人格的写照。或者这样说,单篇文本也许会遮掩作者人生抱负与学识才情,而整个作品全集,却抹不去作者人格的刻痕。

4.与文章内容相比,文章形式更能“如其人”

英雄所见略同,英雄表达“见”的形式却因人而异,神采独具。宇宙探秘,人生抱负,爱国情怀,思乡愁绪,男女缠绵,童年纯真,是语言表达的母题,相同或相近的见解不可胜计。然而,由于作者在思想经历、知识结构、气质性情方面的差异,就使得文章形式风貌迥异:或豪放奔腾之语,或婉约抑郁之词,或雄奇瑰丽之文;有人钟情诗歌散文,有人精通时论杂文,有人娴熟公务文书。文章形式,就是人性情的外衣。

 

二、文如其人对语文教学的启示

文如其人,人如其文。立足这种关系,我们可以通过“为文”的教学,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,促进学生言语生命的建构。

(一)重视作文过程

作文指导,不能只关注激发兴趣与评价成稿。设置各种情境(比如音像手段)和多种作文内容安排方式(比如由学生自己命题),采用各种形式的评价,自批、互批、面批、眉批、旁批、总结评语,都可以把作文与“做人”联系在一起。但并不能直观学生流露于行文过程里的人格特色,然后“因”学生人格类型来教学,就像孔子“求也退,故进之;由也兼人,故退之。”1

重视作文过程,除了教师巡视指导,可将作文时间转化为教育因素。有人认为“时间的煎逼是创造性思维的生成契机……在‘要我写’的写作课堂教学的情况下,时间和文章的质量并非都成正比。有时候,文章是可以‘逼’出来的。……‘煎逼’的形式,非但是诱导创作性思维的极好方法,也是适应于快节奏的现实生活的需要”2这确实是真知灼见,不过实施“煎逼”时候必须考虑学生人格类型。应对时间“煎逼”,不同类型学生有不一样的反应,快而躁急的胆汁型和抑而回复的忧郁型,会走向两个极端:匆忙草率与难以成篇。这两个极端会大大影响教学质量。

重视作文过程的时间因素,可从两个方面思考。

1如果以提高作文质量为目标,时间限定就不能过于僵化死板

很多时候,在规定时间内(通常是两个课时)难有成稿,也就谈不上充分进行并且实现创造性思维,尤其是那些性格迟缓并偏好独立安静写作环境的学生。

以提高作文质量为目标的课堂教学,适宜采用弹性时间。根据学生行文情况和性格特点,允许学生迟交缓交;而对于快而躁急者,先可暂时不接受其作文,进行冷处理。如果性格迟缓且偏好安静者按时完成,就及时表扬,可口头可书面评语,但无需公开。

作文训练,切勿和严格限定时间的考场写作混为一谈。作文,是学习“写”。实施弹性时间,更能令学生处于既宽松愉悦又紧张煎逼的表达环境之中。不限定时间,未免松驰懒散;限定太死,难免缺少人文关怀。人各有其“性”啊!

2传授学生快速作文法,以应对各种类型的限时写作

阅读有快速阅读法,写作也必须有快速写作法,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。

进行快速作文教学,教师重点关注那些性格迟缓且苛求完美的学生。

可以教给学生一些方法。比如非命题作文,根据朦胧的意向,先写开来再说,边写边想,边想边写,实行“非构思性写作”,待全文结束,最后根据内容拟写恰当的标题,改变先拟标题再写正文的惯例。比如,规定不能拟写草稿,追求一次性成文。比如全文尚未结束但不得已必须匆忙煞尾时候怎样去写,这样至少表面不至于整体残缺,可给评阅者一个完整感。

(二)重视作文教学的全面性与针对性

人是符号的动物,人是语言人,语言活动可以促成人格的发展变化。不同的语言活动,其表达内容与方式,关联着人格的不同层面,或近或疏,或紧或松;表现最为显著的是已经模式化了的各类文体。因此,我们用教学的全面性与针对性,来健康完美学生的人格,实现教育促进生命个体社会化与个性化的目的。

1教学的全面性

 将“为我写”和“为人写”两种语言活动方式结合起来。在“超我”的监控下,前者可让“本我”得到充分舒展释放,尽情享受语言活动的快乐,甚至进入语言狂欢的状态;因为有这样的美好体验,所以某些学生会长久坚持写日记,乐此不疲,而一旦老师布置且需要上交评阅,日记兴趣就大大削弱。后者可令学生借助写作的读者意识熟悉社会生活,学着扮演合宜的社会角色,明晓“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,见什么人说什么话”, 锻炼社会交往能力;因为有“超我”的监控,“善”的价值观与“美”的情操感,也在此中逐渐形成。

2教学的针对性 

针对学生认知风格差异,就某类文体实施针对性训练。最为典型的是文科班与理科班学生整体认知风格的差异:前者偏于抒情记叙类,情感意蕴深厚;后者重于论证说明类,理性色彩浓烈。因此,文科班的作文应加大论说文的训练力度,注重语言的分析性与逻辑性,理科班则多练习抒情记叙类文体,注重语言的形象性与情感性。通过针对性的训练,努力促使学生情感与理智均衡发展,拥有健康的个性。

(三)除重视每次作文的评阅外,还应重视学期学年学段的作文整体评阅

作文教学,通行做法是从当前目的出发,分析学生个体或群体的优劣,然后公开讲评:或褒扬,希望下次训练继续发扬提高;或批评,提醒以后纠正不重犯;至多作个学期小结,遵照学校教学管理规章执行罢了。如是而已,不太特意重视学生个体在学期学年学段中的完整表现。

所以,课程改革提倡成长档案袋的评价方法,很有必要。

文如其人,一个人的全部作品更能“如其人”。考察学生多篇与多个学段的作文,便可动态完整地知悉其文与其人,晓其词汇丰简、篇段肥瘦与意蕴隐秀,明其认知风格、情感倾向与意志类型。这样,作文教学才能有的放矢,高屋建瓴;这样的作文教学,才能“以文促人”,实现作文教学的育人功能。如果一味采用孤立地、静止地评阅学生单篇作文的模式(无论是个体学生还是学生群体),就无法把握学生作文素质的构成特点与发展趋势,可能因某篇作文的误读而“诱导”学生的作文行为:高度赞扬某种表达内容与形式促使学生取向偏狭,沉溺在单一的情趣风格之中;严厉批评某种表达内容与形式迫使学生丧失作文勇气,放弃继续写作。当然,这里也存在着语文教师的个人对文章内容与形式的偏好,不赘述。

文如其人,启示为师者在作文教学过程里必须采用系统的、动态的、长远的思维方式。

(四)重视运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同一思想内容的教学

“自古英雄出少年”,青少年中确实存在思想宏远精深、思维特异新颖的英雄。但是,我们的教育对象,大多数是芸芸众生,是“学而知之”、“学而后知”、“学而才知”与“学而难知”者。并且,在现代学校教育课程体系中,提高学生思想意识审美情趣,是每门课程的共同任务,语文课程也不是唯一承担者。所以,要想把作文创新能力培养的侧重点,放在思想内容创新上,显然既不合教学对象的整体特点,也缺乏现代课程体系意识。

其实,表达形式的创新才是作文教学的侧重点。“人云亦云”在学生中不足怪,“怪”就在“怪”在“云”的方式千篇一律,不是理解性地模仿,而是囫囵地抄袭。

当看到学生写出“我家的自行车除车铃不响之外每处都响”描写破旧自行车的妙句,当学生借鉴俗语写出“我把村里的路都踩沉下去了,也没有找到你”描写寻找次数之多寻找路程之长的妙句,真拍案叫绝。难道这些不是很好的创新吗?

所以,我提倡“一意多文”的作文教学模式。同一个事物,布置学生用记叙文去记叙描写,用说明文去介绍陈说;同一个道理,要求学生用记叙文去体现它在生活中的鲜活存在,要求学生用议论论文去阐述它的科学和理性。

施教思想意识审美情趣,自可塑造人格;重视表达形式的多样性,同样也能锻造健康完整的人格。能用会用不同的表达形式来陈述、描写、说明、阐述同一个道理或食物,不也是内心世界健康完美丰富的表现吗?语言是一种形式,但这种形式不是一个纯粹的“虚壳”,不是一个无物的“空筐”,它体现着民族智慧,体现着民族追求的真善美;关于这点,相关论述多矣,不再聒噪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注释及主要参考

1】《论语·先进篇》杨伯峻 译著 中华书局  198012月第2 冉求平时做事退缩,所以我给他壮胆;仲由的胆量却有两个人的大,勇于作为,所以我要压压他

2】《新课程语文教学论》第294 潘新和 主编 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9月第1

3】《文学理论新编》杨春时 北京大学出版社  20071月第1